任何对精益生产感兴趣的人都会不可避免地碰到两个原则—— “Kaizen”(持续性改善) 和 “CIP”(持续改善流程)。这两个术语经常作为同义词使用,这让初次接触精益生产的用户困惑不已,因此我们有必要解释一下。目前我们需要注意的是,Kaizen 是一种传统的日本思维模式,而 CIP 是西方国家在工业领域使用 Kaizen 的一种方式。如果我们追溯精益生产的发展历史,这两者的区别就会显而易见。精益生产一词最初出现在一本书中——《改变世界的机器:精益生产之道》(1990)。这本具有开创性的著作也被简称为“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在这本书中,James P. Womack、Daniel Roos 和 Daniel T. Jones 对日本汽车行业众多公司大获成功的根本原因进行了描述,尤其是丰田。

当人们谈论精益生产时,他们指的实际上是与改善生产流程相关的原则,其理论基础来源于丰田生产体系。尽管丰田使用 Kaizen 原则,但我们必须从传统的角度来看,因为 Kaizen 一词早已超出了经济范畴。根据西方国家对丰田采用的精益概念的理解,Kaizen 原则越来越多地被称为 CIP 原则。尽管 Kaizen 是日本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应用也远远超出了工业领域,它与 CIP 原则还是有着天壤之别。根据精益管理原则,CIP 的应用场合可以延伸到办公环境,但它在人们的居家生活中并没有发挥作用。与此同时,没有 Kaizen 也就不存在 CIP。对于熟知 Kaizen 原则和 CIP 含义的人来说,他们更清楚如何有针对性地改善流程。
精益生产原则
减少浪费,增加附加值——精益生产方法可帮助您有针对性地提高生产效率。
Kaizen 的含义和起源
“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这是丰田生产体系之父大野耐一(Taiichi Ohno)(1912-1990)先生的名言。这个术语是由日语中的 “改”(Kai)和 “变好”(Zen)组成。通常,我们将 Kaizen 翻译成“持续性改善”,这意味着它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改进过程。因此,Kaizen 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现状,而是要有积极的思维模式,要能发现进一步改进的机会。在丰田的生产过程中,这种思维模式随处可见。丰田至今都在向员工培训 Kaizen 原则。根据“丰田思维模式”,Kaizen 原则要求整个公司的所有团队成员都积极寻找改善操作过程的机会,并且公司从各个层面对改善流程给予支持。
有趣的是,尽管 Kaizen 阐述了持续改善流程的起源,但公司和员工应该更多地关注 CIP。
但是,抛开这个例外,Kaizen 原则在工业领域其实是以 CIP 的形式发挥作用的。当西方国家的人们谈论 Kaizen 时,他们实际上指的是基于精益生产的持续改善。由于除了丰田之外没有其他公司使用丰田生产体系,因此我们将西方国家使用的原则称为 CIP 而不是 Kaizen 更加准确。有趣的是,尽管 Kaizen 阐述了持续改善流程的起源,但公司和员工应该更多地关注 CIP 而不是 Kaizen。这也是因为 CIP 与 Kaizen 不同,它特指工作场合的流程。现在,Kaizen 在日本以外的国家还被用来指个人发展,这使得人们对这个词更加困惑。
工作场合的持续改善 灵感来自 Kaizen 原则
采用 CIP 时,我们要考虑生产的各个方面。由于 CIP 方法是精益生产的核心,而精益生产的整体目标是不断改善生产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一步一步不断地改善公司的相关流程。此外,CIP 原则还要求我们积极地看待错误,只有将错误视为改善的机会,CIP 在公司才能获得成功。因此,员工的责任心、决策自由度以及能否公开讨论对精益生产和 CIP 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了员工能否在工作场合独立且快速地实施改善。而且公司要在特殊的 CIP 车间为员工提供理想的工作条件,以便他们能使用特定的零部件(比如 item 提供的精益生产装配系统)来搭建货架、运输推车以及其他工厂设备。精益生产装配系统的核心是 D30 型材精益管系统。员工在使用时只需一种工具和一个可以 90° 连接的紧固件,从而大大加快了装配过程。这些零部件采用模块化设计,后期修改也非常方便。
员工是精益生产的关键。他们处在价值创造(Gemba)的中心,因此他们最了解哪里有改善流程的机会以及能改善到什么程度。
归根结底,员工是精益生产的关键。他们处在价值创造(Gemba)的中心,因此他们最了解哪里有改善流程的机会以及能改善到什么程度。此外,员工的参与度对根据 DIN EN ISO 9001 实施质量管理也至关重要。一般来说,Kaizen 关注的是更广义的方法,而 CIP 则将质量管理放在核心位置。尽管 CIP 的重要性无法取代,但它也是成功实施精益生产原则众多措施中的一种。通常来说,持续改善流程更多的是关注细节,但是 CIP 原则也经常关注缩短生产周期。生产周期不仅包括生产本身所花费的时间,还包括各个工序之间或存储期间的等待期或闲置期。由于生产周期与生产效率密不可分,因此我们缩短了生产周期也就等于提高了生产效率。造成生产周期过长的原因有很多,包括 Muda(浪费)、Mura (不平衡)和 Muri(超负荷)。它们也被称为精益生产中的 3M。
精益生产在线培训
精益原则、CIP、SMED (六十秒即时换模)、价值流设计、拉动原则等——请登录 item 在线培训平台,免费学习与精益生产相关的内容。
CIP 应用实例:使用 PDCA 循环工作法实施措施
与 Kaizen 不同,CIP 一开始给人一种抽象的感觉。但是当你使用 PDCA 循环工作法时,情况就会有所改变。需要注意的是,循环工作法必须与其他精益生产方法一起使用时才有效,比如 5S 现场管理法(建立标准)、价值流图(描述实际状态)和价值流设计(确定目标状态)等,此时这些方法是不可或缺的。实践证明,在执行用价值流图和价值流设计确定的目标时,PDCA 循环工作法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它包括四个步骤:计划—实施—检查—改善,这也是 PDCA 的缩写。每个 PDCA 循环工作法只确定一种措施。具体的改善步骤如下:
计划:管理团队现场观察流程和真实状态,确定能够改善的流程。在此基础上,确定计划并开始持续改善。最后根据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制定实现目标状态的措施。
实施:PDCA 循环工作法的核心是小规模的尝试。因此,我们要在实际测试中实施一项措施,从而清楚地了解相关的因果关系。如果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其他的流程也不受影响。
检查:“实施”过程之后,我们要进行分析,包括列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而总结出哪些策略可以在整个公司实施。
改善:只有在改善阶段才能大范围地实施措施。此时,我们需要对实施的综合策略进行记录和验证,也可以举办研讨会或使用全新的设备。如果验证成功,就可以设为标准。如果不成功,则要根据 PDCA 循环工作法重新开始实施。
(item依诺信)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113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