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智能物流进入“全流程无缝协同”的深水区,行业面临的核心瓶颈早已不是单一设备的自动化升级,而是“如何让各环节精准咬合”——从生产、包装线的异形物料处理,到仓储环节的柔性搬运,再到细分场景的安全作业,末端执行器作为衔接全流程的“关键手”,其技术成熟度直接决定了物流系统的柔性与效率天花板。
10月28日,2025 CeMAT ASIA亚洲国际物流技术与运输系统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启幕。在N2馆C5-4的展台上,SRT正在用“末端执行器解决方案+全链路物流规划”能力给出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SRT不再单一提供柔性的“手”,更致力于构建驱动智能物流系统的“手、眼、脑”协同技术底座,用技术落地成果回应行业此前关注的“柔性协同”难题。
从“碎片化改造”到“全链路协同”
末端技术串联物流价值闭环
在改造升级时,企业该如何跳出设备堆砌的误区,让生产、包装、输送、仓储真正无缝衔接?SRT通过沉浸式全链路智能物流3D模型,向广大参展客户诠释真正的全流程协同,始于对“末端抓取”这一核心节点的技术把控,终于定制化的整体规划。

不同于传统方案的“分段设计”,SRT的全链路智能物流方案以“柔性末端执行器”为技术核心,串联起自动化生产线、包装线、智能输送、AGV搬运,最终抵达无人化立库,让每一个环节不再是孤点。它由系统指令触发,其执行结果又反过来驱动系统决策,形成了一个“感知-决策-执行-反馈”的闭环。例如,在包装端,SRT柔性夹爪可自适应抓取各类固体、液体、异形物料,配合AI视觉检测实现自动开箱、装填、封箱等;输送环节,动态输送系统避免物料卡顿或损耗;AGV搬运阶段可完成垛盘从产线到立体库的无缝转运;最终在仓储环节,自动化立体库通过WMS/WCS系统调度,实现“黑灯”存储与精准拣选。

“我们不是简单提供夹爪,而是通过末端执行器的技术突破,解决全链路的‘断点’问题。”SRT现场技术专家解释道。例如针对食品行业的易损糕点、医药行业的玻璃试剂,SRT柔性抓取技术可实现0.1%以下的破损率,而云端智控系统则让全流程数据可视可追溯,帮助企业跳出“自动化但不智能化”的困境,从需求调研到落地运维的全周期规划,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效率提升与成本优化。
从“工业场景”到“细分领域”
末端方案拓展柔性物流边界
如果说全链路3D模型展现了SRT在工业物流的规划能力,那么现场动态演绎的“智慧实验室样本柔性转运方案”,则让参观者看到了末端执行器技术在细分场景的突破。

展台中,由SRT自主生产的MVG微型夹爪与SCB-IM末端有源控制模块协同作业,在“AGV移动底盘+协作机械臂+视觉系统”的配合下,精准抓取试管等实验样本,完成跨区域转运。不同于传统机械爪的“刚性抓取”,MVG微型夹爪凭借柔性自适应特性,可无损处理各类实验器皿,而SCB-IM模块无需外部气源,直接安装于机械臂末端,摆脱了管道约束,适配实验室洁净环境需求。

该方案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作业,样本处理效率提升30%以上,同时减少70%重复人力,废品率降低6%。这表明,SRT末端方案通过技术定制,可以破解细分领域的“柔性刚需”。这也印证了SRT的技术规划并非局限于工业物流,而是可根据不同行业特性,输出适配的末端执行器解决方案,让柔性物流覆盖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从“技术展示”到“产品矩阵”
模块化设计适配千行百业
在展台的三大主题展板前,SRT全系列柔性夹爪与控制器产品有序陈列。SRT的优势在于从最核心、最底层的末端执行技术出发,向上生长出对整条物流链路需求的深刻理解与实现能力。通过模块化的核心产品与定制化的规划能力,SRT已为食品、半导体、新零售等多行业提供服务:为连锁餐饮中央厨房构建全流程自动化包装线,为半导体厂商设计柔性仓储系统,为新型美妆零售商建设科技感十足的智能展示立体仓。

在CeMAT ASIA这样的行业平台上,SRT希望传递的不仅是技术成果,更是“以末端执行器为核心,赋能物流全流程”的理念——以柔性抓取技术确保执行的广度与适应性,让每个环节的“关键手”更灵活、更精准,最终实现整个物流系统的效能跃迁。
行业的焦点正从“如何搬运”转向“如何感知与决策”,竞争也正从单点设备走向整体解决方案。10月28-31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N2馆C5-4展位,SRT仍将以技术为基,与各界同仁共探柔性物流的落地之道,解锁更多“末端驱动全流程”的可能。
(来源:软体机器人科技)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113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