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潮流的驱动下,各类消费电子产品已被视为继信息产品之后,推动市场成长的重要力量。无庸置疑,这样的发展趋势仍将持续下去,而且随着技术的进展,生产厂商还会将更丰富、更高品质的数字内容整合到更多样化的产品中,基于数字技术的消费类电子产品正通过硬件、软件、内容、服务等各个方面有机连接到一个网络之中。
同时,在数字电视带动下,各种混合信号视频译码器以及相关芯片推出,也使得目前消费电子产品中与电视相关的视频应用成为一道亮点。除了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以及机顶盒等产品将持续成长外,在各种掌上型装置,包括手机、PDA、笔记本电脑上收看电视节目也都将会是一大热门趋势。
在家庭网关方面,数字消费类电子产品除了用于数据传输外,还将发展成包括机顶盒网关和多业务网关在内的一体化机站,也即提供HDTV、内容加密、PVR、网页浏览和互动电视等现有业务的机顶盒功能会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补充数据、话音和娱乐等方面的功能,最终的机顶盒还将配备宽带MODEM、家庭网络和IP流等功能,成为数字一体化多媒体网关。
为了实现新型数字消费类电子产品应用,业界还开发出多种技术,其中最有代表性包括有线和无线网络技术,如HompPNA、PLC、IEEE 1394、USB、WLAN、蓝牙、WPAN、Zigbee、HomeRF和UWB;有线和无线接入网技术,如xDSL、FTTC、FTTH、电缆、卫星网络;连接外部接入网与家庭网络的OSGi业务框架和网关技术等等。这些技术集成了高速数据传输、与无线技术的连接以及其它多种功能,可以用来传送多媒体内容,设备间的通信和应用开发之间存在着竞争与多种形式的合作。
兼容性成为技术之后的工作重点
然而消费类电子产品却面临着各技术之间不兼容的尴尬境地,各种通讯方法与标准共存,常常令人感到困惑,而且对它们也缺乏了解。韩国电子技术学院(KETI)通用计算研究中心研究员Jung Kwang-Mo谈到当前数字消费类电子市场所面临的困境时认为:“各种不同的网络技术是由开发人员按照自己的喜好而开发的,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冲突,因此标准化工作目前做得还不是很好。”
他同时指出:“尽管用户对消费类电子产业充满兴趣和期望,但消费电子设备难以集成,互操作性难以实现,在消费电子网络和流量管理中又难以处理高速多媒体数据,另外还缺少杀手级应用和高附加值家庭网络业务模型,因此技术的开发还一直停留在初级阶段。”
为了确保数字消费电子设备之间的兼容性,扩大家庭网络市场,由索尼和英特尔为首的17家消费电子公司在2003年6月组建了数字家庭工作组(DHWG)。DHWG的目标不是开发新的国际技术标准,而是推进已有的技术,使数字消费电子设备能尽早打开市场,为此DHWG制定了一套使用开放标准的规则。
Jung介绍说:“在2003年10月东京举行的DHWG会议上,来自成员国的100位与会者积极参与了技术讨论,旨在将各种中间件统一成一种技术,并制定出一套设计指南,首个指南将在2004年第一季度公布。目前我们决定使用UpnP和HTTP,并在快速以太网和802.11a/b/g基础上发布第一版,UpnP第二版架构将从2005年开始推出。”
韩国政府将智能家庭产业看作是“十大国家增长支柱产业”之一,并创立了一个称为“智能家庭产业论坛”的学术界与业界联合组织,工作重点是开发和使用适合家庭网络、通用计算与数字一体化的IT新技术。
数字消费类电子相关标准化有望在2004年建立起来,通过各种数字一体处理过程,达到网络、数据、设备及服务一体化,使数字消费电子产品与各种通用技术融合在一起,并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智能信息应用网络。
DVD引领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发展
展望2004年,DVD播放机/录像机、高清电视将扮演重要角色,继续引领未来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发展趋势。DVD播放机产量将在2003年基础上保持小幅度增长,除了传统DVD播放机产品外,DVD录像机、DVD单机家庭影院(Home Theater-in-a-Box, HTiB)、便携式DVD将成为未来一年厂商开发的重点产品和主要利润增长点,传统产品将在接口功能和音频处理技术上有所提升,预计到2005年35%的DVD播放机将支持超级音频CD(SACD)标准。
数字相机的大量应用和唾手可得的大量数字音视频信息增加了消费者对DVD录像机的需求。然而,DVD录像机与传统DVD的机芯差价近7倍,超过400美元的价位对绝大多数中国消费者来说还是奢侈品。尽管如此,2003年DVD录像机全球销量近400万台,以欧美市场为主。LSI公司中国及香港区董事总经理杨飞乐观地表示,DVD录像机中国市场将在2004年快速启动,2004年部分产品的售价将低于300美元以下,全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万台。DVD+RW格式是目前DVD录像机的主流,以光盘作为存储介质,而硬盘DVD录像机则以日本市场为主。
随着高功率、高效率D类音频放大器的面市,HTiB系统日益受到欢迎。这些系统通常将DVD视频/刻录机与收音机、无线数据系统(RDS)及6声道D类放大器组合在一起,将传统的众多家庭音频设备集成在单个机箱中,从而简化了用户的家庭娱乐系统。带液晶显示的便携式DVD是另外一类热点产品,低功耗设计和可靠性是便携式DVD的主要设计难点,目前仅部分具有较强实力的厂商推出此类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地区。随着液晶屏和芯片成本的下降以及年轻消费群体的成熟,2004年便携式DVD市场将在中国快速成长,同时国际市场也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中国数字电视标准可望年内出台
DVD播放机大量普及和数字有线电视信号的开通也促进了数字电视的普及。目前中国已有北京、上海、深圳等25个城市开始试播有线数字电视,标志着中国电视广播已开始走上从模拟向数字的转变之路。按照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制定的时间表,中国将于2005年在所有直辖市和部分大城市开通数字电视,2015年停播模拟电视。
但中国现在各地方主要应用的还是欧洲DVB-C标准,中国自己的数字电视国家标准迟迟没有公布,原定于2003年发布的标准因试播效果不理想而被迫延后。目前讨论的方案主要有清华大学设计的DMB-T方案和上海交大的ADTB-T方案,有消息称,国家广电总局为加快标准的研制,最近又提出了一套基于多载波技术的设计方案。现这几套方案正处于改进过程中,按照目前的进度,中国将在2004年推出自己的数字电视标准,成为第四个具有自主数字电视技术的国家,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对此进程也表示了认同。
在传输与接收标准发布之前,和数字电视有关的显示技术标准有望率先获得批准。据中国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三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全恩介绍,现在市面上高清晰度电视的提法非常混乱,由于没有标准,任何厂家都可以宣称自己的电视是高清电视,为了规范市场,必须对高清电视进行严格的定义,以后只有满足规定性能指标的产品才能使用这种名称。刘全恩同时也担任中国音频、视频及多媒体系统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属数字电视功能与性能标准研究组的组长,他表示,高清显示标准现已制定完毕并提交上报,预计会在传输标准发布之前推出。
随着显示技术向高清趋势发展,MPEG2 MP@HL标准的高数据流对网络带宽和数据存储带来新的挑战,目前全球已经出现多个替代技术,其中H.264、MPEG4和中国即将推出的AVS将可能成为下一个有力的竞争标准。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MPEG2仍将是主流标准,杨飞认为新标准的产业化周期至少在两年以上,H.264和AVS真正产业化应该在2005年之后。MPEG4码流格式目前已经得到部分DVD解决方案的支持,而AVS有望在2004年上半年成为中国自己的视频信源编码标准。
台湾工研院产业分析师谢孟?t表示,H.264规格之所以会受到重视,主要在于其压缩效能不但与MPEG4相当,而且对于某些有线及卫星广播运营商来说,该技术较MPEG4提供了更高的频宽,有效解决了MPEG4相对于MPEG2频宽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H.264可和目前主流的MPEG2格式兼容。
谢孟?t认为,MPEG4一直因为授权费用高、基础设施不足等原因,让业者有不确定性高、不敢贸然投入的顾虑。而H.264的发展与过去MPEG2成功的原因相同,它能与现有的电信基础设施兼容,而且授权费较低。他相信随着数字电视的发展,H.264可望在2005年开始有较广泛的应用。
此外,作为全球第一个高清数字视盘标准,EVD的出台有望改变DVD产业格局。2003年11月18日,新科、步步高、长虹、万利达、厦新等9家中国知名家电生产企业齐集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国EVD知识产权发展战略与产业联盟发布会,会上展示了11款EVD产品。当年10月起已有多家中外电影公司向EVD产业联盟提供了总计1,400余部电影的授权,表明了整个产业链对EVD产品的重视和支持。在新闻发布会上,国美电器有限公司签署了大批量采购EVD播放机的协议,新科电子集团公司则签署了大批量采购EVD配机碟的协议。业内人士预测,2004年中国EVD市场将超过100万台规模,在2005年会快速成长到1,000万台以上。
可视设备酝酿更大发展
在新的一年里,整合更多视频应用的消费电子产品有望取得更大发展。
日本的电信运营商为强化3G应用,推出以手机收看电视的服务来吸引消费者,虽然此举是否成功还有待观察,但是已经有厂商打算陆续跟进。芯片供应商也特别针对便携式装置推出小尺寸、低功耗视频译码器产品,韩国三星等公司已开始设计电视手机。今年,台湾的手机厂商也会推出电视手机,此外一些PDA OEM厂商也将推出收看电视的模块。
TI高性能模拟产品经理吴侑庭指出,许多台湾笔记本电脑厂商正在设计小型USB自供电式电视盒或采用PCMCIA规格的电视卡,让笔记本电脑轻松增加收看电视功能。为强化笔记本电脑的娱乐功能,USB电视盒的应用将会快速发展,并将引发厂商间的激烈竞争。
吴侑庭表示,由于技术的成熟,今年将会是视频应用起飞的一年,他说道:“在所有热门消费性电子产品中,视频应用是不会缺席的,而且可以搭载在多种产品中。”
作者:李明骏,蒲文清,勾淑婉,李朱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