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杨秉禾博士之前,我望着手中长长的个人简历,不禁有些忐忑不安。想象中,这位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先驱人物应该有些傲气甚至难以接近。但当我在福华先进半导体位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的办公楼里遇到这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大人物”时,他谈笑风生和平易近人的态度却出乎我的意料。
杨秉禾,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机博士,福华先进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秉禾,原名杨丁元。1975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机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哈里斯半导体(Harris Semiconductor)公司、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和华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任职。在从业的20多年间,他见证了台湾半导体和电脑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并为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5年见证台湾PC产业和华邦电子的发展历程
尽管杨秉禾的第一份工作是在Harris从事SRAM设计,但这并非他的初衷。早在普林斯顿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他从报纸上看到台湾要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新闻,就立即上书当时负责规划的电信研究所,要求参与这项工作。在Harris工作一年之后,有关方面终于向他发出了邀请。
1975年,杨秉禾回到台湾。不久后又带领一支30多人的团队奔赴美国RCA公司参加培训。一年后,他再次返回,投身由政府投资的半导体示范工厂的筹建工作,并担任工研院电子研究中心经理。“示范工厂是台湾半导体产业最初的基础。我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组建一个半导体设计部门。”杨秉禾回忆道,“起步的时候条件非常差,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就连仅有的一台电脑也还在台北。”没有设计经验,他们就从美国买回来一套CAD系统,自己慢慢摸索。一直到在美国培训的四个设计工程师回来之后,新的设计力量才开始真正成长起来。
三年后,设计部门走上正轨,杨秉禾又被委以主持“电脑发展专案计划”的重任。这样,1979年,非电脑专业出身的杨秉禾担任了工研院电子工业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研院电脑中心(即后来的电通所)的日常工作。
成功来自一个偶然的机会,而杨秉禾更愿将其称之为电脑中心的重大突破。在选用16位微处理器的时候,他们没有选择在当时性能占优的摩托罗拉处理器,而是选择了Intel。“原因很简单,就是Intel的服务做的好。”他笑言。然而令杨秉禾惊喜的是:1981年IBM宣布推出第一款16位微机IBM-PC,其中采用的正是Intel的微处理器。由于一开始就跟上了PC发展的步伐,等到后来IBM推出AT、XT系列,台湾公司已经驾轻就熟,很快就能生产类似产品,台湾的PC产业因此一炮而红。
技术研发只是电脑中心的工作之一,杨秉禾意识到产业的发展还需要许多服务性的支持。由于刚刚起步的台湾公司都比较小,并没有多少财力购买微软公司的MS-DOS系统授权,于是工研院电子所就出钱向微软购买了一个大的授权,然后再向各家公司分售。而当看到许多公司都要把产品拿到美国去做EMI检测时,他们又设法从美国获得授权,在电子所腾出一个实验室专门进行EMC、EMI检测。此外,电脑中心还同高校合作,培训系统软件工程师。“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基础。”杨秉禾强调,“我们的任务是把缺失的环节补充起来,加快产业发展。”
1985年,电子所派送杨秉禾到美国斯坦福大学企业管理学院进修,一年后获得了管理学硕士学位。这次学习对他的影响很大。“终于有机会把过去工作中观察到的东西系统化了。”他说。另外,“班里42个学生来自包括IBM在内的许多国际大公司。我发现他们也没什么特别。”杨秉禾笑着说,“这为我后来的发展增添了很多信心。”
重返工研院的杨秉禾在1986年当上了工研院企划推广处处长,兼任创新工业技术移转公司总经理。但工研院是个半政府性质的机构,而他始终认为最大的挑战应该在商业领域,他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最好能在40岁之前离开工研院。
80年代初,联电崛起,并与工研院示范工厂的业务展开竞争。由于示范工厂本身的定位使其无法跟上联电的发展速度,许多人都想离开示范工厂。杨秉禾认为机会来了。1987年,由他发起的华邦电子成立,并将示范工厂的许多成品和技术纳入旗下,同时许多原属示范工厂的员工也加入了华邦电子。在他的带领下,华邦电子发展成为台湾地区前三大半导体公司,1998年营业额超过10亿美金,员工数量超过了3千人。然而就在公司发展如日中天的时候,杨秉禾却突然辞去总经理的职位,改任公司副董事长。两年后,他完全退出了华邦电子的管理层。
谈到这次离开,杨秉禾说,“我觉得外面有新的技术在发展,新的观念也在不断涌现。电子所11年、华邦14年的工作经历使我积累了很多经验,我很想做一些新的属于自己的东西,包括成立自己的公司。”
投身IC设计服务,西进上海
离开华邦的杨秉禾于2002年成立了福华先进微电子。不久之后,又成功合并了源捷科技(Sota Design Technology)。“尽管福华先进成立的时间比较短,但是成立于1997年的源捷历史相对较长。”杨秉禾介绍,“因此我们有许多技术上的优势。”由于SoC方案里软件的成分非常大,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客户在大陆的需求,2003年杨秉禾又在上海成立了福华先进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同源捷的合并使得福华先进由一个纯粹的服务公司变成了具有一些基本产品、平台以及解决方案的公司,这同其他IC设计公司的业务模式有很大的不同。杨秉禾认为,这正是福华先进的优势所在。“台湾公司从过去二、三十年的发展中获得了一种比较特殊的能力,那就是营运管理的能力。”杨秉禾指出,“具体表现便是成本控制、良率提升以及加快产品开发速度的能力。然而在大陆,能够完整的实现从设计到生产整个流程的企业为数不多。很多企业设计的方案都是做到一半发现不能测试或者不能量产,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他强调,“福华先进的理念,就是将客户的创新尽快付诸设计并实现量产。这种经营模式可能起步会慢一些,但是它的需求却长期存在。”
谈到大陆半导体产业的未来,杨秉禾认为,大陆地区最大的优势是拥有自己的市场。他指出,大陆虽然可以做比台湾更便宜的半导体产品,但是如果设计能力不能紧跟市场发展,那么很快就会被外商占领。他建议,“虽然可以做电源、分立器件,但对于复杂的IC还要不断学习,因为这个环节要复杂许多,包括软件、架构、工具等多方面的知识。”
“大陆半导体产业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没有一个可以积累技术的平台。”杨秉禾指出。在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工研院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它能够不断拔高本土半导体人才的水平。“这就像一个科技高地。”杨秉禾形象地比喻。他认为,目前大陆很多科研都是在学校进行,但学校的技术是累积不起来的,应该有一个中央级的研究单位来充当这个角色。“美国大公司的研究中心都是在培养未来需要的人才,这是他们的角色所在。但是这种机构大陆却没有。”他说道。
作为一个具有30多年管理经验的技术管理专家,杨秉禾也同大陆工程师们分享了他的4P理论。他认为,人(People)的要素很重要,自然要摆在第一位;而流程(Process)规范则可以减少一些人为的错误;再次,用于各地分公司之间协同工作的网络开发平台(Platform)也必不可少;最后,在技术日益复杂的今天,必须要与合作伙伴(Partner)一同开发技术。他坦言:“理论之所以称之为理论,就是因为它易讲不易做。”而对于IC设计公司而言,他认为最大的挑战就是组建团队。“对于大部分处于创业阶段的高科技公司来说,这是最大的瓶颈问题,很多人才在这个阶段都流失了。”
“研发工程师应该首先把心定下来。”杨秉禾建议,“虽然半导体行业的机会很多,但绝对不是只做两三年就可以把握的。工程师不要担心赚不到钱。而是应该扎扎实实地积累经验。最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你不懂哪些东西,不要以为知道一点就很了不起。知道你不知道的东西,这很难。知道怎么去做,更难。”
杨丁元,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机博士,福华先进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台湾工业研究院电子所创建人员之一,见证并参与了台湾地区电子产业30年的发展历程。历任台湾工研院电子工业研究所副所长、企划推广处处长、华邦电子总经理、副董事长等职。目前兼任多家公司董事长以及台湾SoC推动联盟主席。
作者: 王彦
EETime-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