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工业技术研究院(ITRI)是一间实验室,在薛文珍女士的运营下,这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创新实验室,薛文珍是率领研究院迎接未来挑战的新任领导之一,与她那古怪的称号相一致,薛文珍每天都要花上一点时间做做“白日梦”,并且她也鼓励其它人这么做。她把这称为“灵感时间”,希望以这种集思广益的方式制订长远计划、考虑未来发展并将两者与目前的研究相结合,从而逐渐推动ITRI成为业界领先的研究院。
她表示:“现在我们意识到我们必须努力成为产业价值链的上层,我们需要新思维。因此,我们启动了与心理学、社会学、表演艺术等各行业相交叉的研究,试图以这些行业专家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获得新的应用理念。对于这些新理念,我们在ITRI中将其转化为技术并努力使其成为ITRI的新发展方向。”
尽管薛文珍表示现在指望创新实验室取得巨大成功还为时过早,但她表示一些项目正朝着实现上述目标而努力。
例如,实验室和ITRI的工程人员正努力寻找一些方法鼓励老年人利用因特网了解涵盖从娱乐到医疗服务在内的各种信息。其中一些研究可能包含工程人员在自身领域的发现以及从参与台湾(地区)及全球跟踪老年人生活方式的合作研究项目中获得的经验。
最让人迷惑不解的是,该实验室邀请了一位风筝制作行家在ITRI园区展示他制作的风筝,以此激励工程人员意识到他们的工作“并不仅仅是制造产品本身”。薛文珍表示:“他们完全可以去了解艺术或其它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的领域。”现在,一些工程人员正与这位风筝制作行家合作,以期找到更坚固的新材料,从而制造出更大更复杂并能飞得更高的风筝。
薛文珍也非常重视改善员工在虚拟世界的感受。例如,她表示:“由于电子邮件并不能传递真实情感,因此我们必须找到其它解决方法,以使员工利用数字接口也能接触、感受并更好地理解其它员工。”在缺乏活力的研究院里,这种对话方式并不常见。
ITRI的院长Johnsee Lee提出ITRI必须迅速确定新的发展方向。作为已在ITRI工作18年的资深员工,Lee非常了解ITRI的传统并迫切希望引入变革以保证ITRI相关业务的竞争力。他的一些措施看起来颇有些不可思议,如建立创新实验室;而其它的措施则更实际一点,如拍卖一些没有使用的知识产权(IP),建立国际联盟等。
薛文珍的创新实验室以MIT的媒体实验室(Media Lab)为模板,只是采用了更为松散的结构。在几年前,这种模式还与IRTI的企业文化格格不入,直到去年Lee当选为ITRI的院长后才开始建立。“展望未来,我们会更多地关注创新,尤其是前沿技术的创新。” Lee说,“仿制一直是本地区公司的重要业务模式,尽管这种模式还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一种模式上。”
因此,在获得政府的赞助合同后,ITRI开始致力于更尖端技术的研究,这些研究包括利用碳纳米管实现灵活度更高的液晶显示以及诊断DNA微阵列的批量生产。
尽管Lee迫切希望推动ITRI在更深层领域的研究,但他对ITRI的传统开发目标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迅速使技术商用化并转让给私营企业。他指出,前沿研究工作并不都需要基础研究,计算机鼠标就是最好的例子,“鼠标改变了我们使用计算机的方式,但这完全不需要任何基础研究。”
作为一家致力于技术商用化的研究院,ITRI建立了一个开放实验室,现在已经诞生了约60家公司。这些公司中,有些是由ITRI技术风险资本部分参股的新生公司,而另外一些则是台湾地区知名公司为了同ITRI保持紧密的联系而成立的研发子公司。现在每天大约有600名技术人员到这些公司工作或同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配合工作。
作为ITRI对公开实验室支持的回报,ITRI通过在新公司获得股权、保证技术紧随市场需求以更好地提供产品或知识产权(IP)的形式获益。最近,ITRI开始向当地的一些公司拍卖IP,从而达到增加收入、充分利用那些尚未有效使用的IP并强化地方公司IP库的目标。
尽管面临全球的强有力竞争(在某些方面确实如此),但对台湾(地区)的青年工程人员和新生企业而言,目前仍然具有很多机会,但他们不仅无法抵御IPO预配售机会或国际公司如TSMC、
Acer、BenQ和Honhai的诱惑,而且还可以通过调动到大陆工作,从大陆的快速发展中受益。
ITRI扩展研究方向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障碍是其脆弱的智囊团。虽然ITRI拥有众多的岛内顶级研究人员,但在留住人才方面碰到了一些麻烦。目前研究所员工共计6,000人,而每年平均离开600人,这对研究项目的连续性产生了很大影响。另一方面,从美国和欧洲海归的台湾地区人早在多年前就物以稀为贵了。
ITRI国际项目中心主任Jason Hsu表示:“现在要想从美国招来真正顶用的人才已经非常困难,因此我们不得不自己培养人才。如果不这样做的话,10年后我们将面临很多困难。”
另一个危险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台湾人不愿意攻读工程学位,相反他们更愿意选择工商学位。而且与10到20年相比,他们就读台湾地区岛内研究生院和商学院的机会增大了许多,因此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宁愿选择在岛内就读,而不愿到海外工作或发展事业。
这在一定程度影响了ITRI的管理。ITRI的许多管理人员都曾在海外工作,他们都非常赞同通过海外工作掌握研发技能和管理技能。为此,ITRI启动了一个国际项目,帮助研究所的青年才俊们感受海外工作氛围,目前一些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在海外工作或学习。在未来4年中,ITRI还希望能将150名最优秀的青年人才送到美国、日本和欧洲的研究所。此外,ITRI还开展了有200名员工参加的名为“人尽其用(Meet the Best Minds)”的活动,将台湾地区的研究人员推荐给高等院校、发明家以及全球的科技专家。
Hsu表示:“我们自己培训和培养的学生都非常出色,但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有时对自身能力信心不足。如果我们这里能涌现一名诺贝尔奖或Andy Grove奖获得者,情况将很快得到改善。我们希望他们能尽可能地施展才能并取得成功。”
ITRI与卡内基-梅隆(Carnegie Mellon), 麻省理工(MIT)和加州伯克利(UC Berkeley)等大学成立了联合实验室,这样台湾地区的研究人员就能在那里工作6个月到两年。联合实验室的主要成就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与斯坦福研究院进行技术交流。到目前为止,SRI Elite项目已经将84名台湾地区研究人员送到海外工作至少6个月。同时,该项目还吸引了5名外籍研究人员到台湾(地区)从事材料、化学和通信方面的工作。这些项目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台湾地区改变企业文化并增强竞争力,而且还能造就新一代卓有远见的研究人员和技术带头人,从而维持台湾(地区)在全球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在ITRI内部,一切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该研究院与台湾地区的一些大学成立了6个合作研究中心,致力于将一些本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商用产品。此外,研究院还聘请了一些客座教授,目前已经吸引了30到40名学术专家到这里工作,而研究院的目标是达到300到400名(包括客座外籍教授)。
现在,研究院招聘了越来越多的不懂汉语的研究人员,其中大约50人已经留在这里工作。Lee希望这类员工的总数最终能增加数倍,并希望ITRI能开发出更好的基础架构,如更友好的英语环境。ITRI非常愿意为研发人员支付薪水,但项目资金必须来自赞助机构。
有趣的是,ITRI同大陆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很广泛。Lee表示,ITRI研究人员每年出访大陆约250次,而大陆研究人员访问台湾(地区)则约在300次左右。他补充道,随着放宽对学术交流的限制并延长“专家”访问的期限,这种交流还将继续增加。
在创新实验室,薛文珍看来也深受这种国际交流的感染。作为在ITRI工作8年的老员工,她无疑对ITRI未来的发展更加关心。不久前,在她得知创新实验室即将启动前,进行了一个小小的但卓有成效的转变,她简单地将蓝色的办公室大门粉刷成轻快的绿色并添加了一些红色的中国书法。
她甚至没有征得老板的同意就这么做了,这可是犯大忌的事情。她的一些同事也劝她悄悄地再把颜色换回来,但她没有这么做。实际上,她的老板也非常认可她的改变。为此,她表示:“如果一个人做任何事情总想着请示的话,那他将没有什幺创造力。”最终,如果薛文珍继续采用这种方式,那么ITRI中绿色们的数目将同蓝色门的数目一样多。
作者:陈得年
EETimes-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