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quest最近的统计数据表明,2003年全球系统级芯片(SoC)设计的50%以上都是采用以IP为主的预定制模块,而2005年这一比例将接近80%,IP已经成为未来主流芯片设计的核心构件。全球芯片设计业的这一潮流也感染了刚刚起步的中国大陆设计业,从政府官员的报告到各种研讨会发言,谈论SoC和IP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而利用商业化IP来设计大规模的复杂系统也被看成是中国芯片设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种机遇。然而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看到任何中国设计公司推出有杰出市场表现的SoC产品,国外IP供应商和中国设计公司还在磨合中寻找各自的最大利益。和国际IP市场一样,中国的设计业界和其海外合作伙伴也在摸索这一市场的游戏规则,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和上海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不久前在上海联合举办了大陆首次硅知识产权交易与交换保护研讨会。尽管还有不少人对IP交易持谨慎或者保守的态度,也有业内人士期望交易中心能够对本地设计业一些问题的解决有所贡献。或许,在各方的公平的参与下,交易中心能为IP交易制定出某种适合本地市场的游戏规则。人们期待在一年里,中国的IP和SoC设计业会因为交易中心的作用而开始变得成熟有序起来。
“IP+SoC”设计制造模式是电子设计业和芯片制造业自基尔比(Jack )46年前发明集成电路以来最重要的发展里程碑之一。在这之前,设计和制造复杂电子系统的主要手段是“芯片+BCP板”。新的模式更多地涉及无定形的、软的、有时令人感到捉摸不定的“知识产权”。IP的载体可以是GDSII磁带上的一段数据文件、也可以是CD-ROM光盘上的RTL文件和相关文档、甚至是锁在保险柜里的一叠技术档案。和那些放在仓库货架上等待装配到PCB上的芯片相比,IP几乎是无形的,但其价值巨大。IP+SoC的时代已经到来,但包括大陆本地在内的整个业界还没有对这个变化完全适应。
“本地设计工程师在利用商业化IP进行SoC设计时,主要存在的技术问题是在IP整合上的经验还比较欠缺,不过这个问题在整个亚太乃至全球都存在。其原因在于目前IP供应商数量增加迅速,但业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IP接口标准,IP用户因此只能花时间去分别了解各个不同供应商产品的接口和技术文档等。” 明导科技亚太企业发展业务经理李新基直截了当地指出。
复旦微电子副总工程师、技术工程部经理沈磊和李新基看法相近,沈磊解释道:“从技术角度看,本地设计公司在产品开发定位上还有很多模糊的地方。尽管SoC是本地业界谈论的一个热点,但如何选择合适的IP来来构建SoC又是另一回事。”沈磊具体举例说,本地很多从业者在选择一个模数转换IP时,对精度(8位/12位/16位)、速率等参数和整个SoC是否匹配有时都缺乏准确的判断和选择,而这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合格率下降或导致芯片的性能的不足。
沈磊还指出,即使一些公司能够合理选取IP,但多数公司在如何使IP的具体规范和系统整体设计匹配、和生产工艺匹配上还缺乏经验。“本地公司目前还是过度依赖IP供应商来帮助解决系统整合问题-我们已经看到本地设计公司和IP供应商之间还时有分歧出现,他们之间的合作还有一段磨合时间,以相互适应。”他说。
全球领先的IP供应商ARM公司对中国市场有很大期待,ARM目前在中国的IP授权业务已经有所收获,但涉及批量生产的loyalty费还是颗粒无收。ARM中国总裁谭军博士认为,本地设计公司的一个明显问题是过分强调系统级芯片本身,而对包括软件在内的“系统”重视不够。他说:“SoC不是一般的芯片,一般的芯片封装测试完以后就可以直接进入市场了,SoC必须有一整套开发系统来支持才会有应用和市场,中国芯片开发商在系统开发、尤其是系统支持软件上还有待提高。”
在非技术层面,谭军表示,本地设计公司和本地OEM整机厂商的沟通很弱,缺乏Design-Win的能力。他批评说:“中国设计公司最好在芯片定义阶段就寻找和OEM的合作,等到芯片生产出来了,往往已经太晚了。正确的流程应该是OEM定义产品,设计公司为OEM提供相应的芯片和系统方案,而不是反过来,由设计公司自己来‘闭门造车’。”
除了“闭门造车”或更确切地说“闭门造芯”的问题,复旦微电子的沈磊还表示,本地设计师对IP的商业操作流程还不是很熟悉。“他们往往局限在满足于找到一个技术上先进的IP,对后续发生的一些商务问题,例如loyalty的支付以及loyalty和Licens费用的平衡等考虑不周,这也是导致本地设计公司SoC产品往往无法真正量产的一个原因,也容易造成设计公司和IP供应商之间发生分歧。” 沈磊解释道。
另外,沈磊还指出,一个政策性的问题也在妨碍本地公司取得成功。他说:“本地设计公司向国外IP厂商购买IP时,需要申请外汇,而IP作为一种特殊的软件产品,其外汇额度评审并不容易。另外,有关部门对外汇购买软件有10%的预提税,这事实上加重了本地设计业采用先进IP的成本,使得本地的SoC产品的竞争力降低。”
沈磊建议有关部门就如何退税或由IP买卖双方协议分担预提税的问题展开研究,他认为这对本地设计业的发展以及增进国外IP供应商和本地用户之间的相互信任都是有利的。
在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上,李新基认为中国公司也处在一种不利的环境中,他解释说:“世界主要的IP供应商对本地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还有一定的疑虑。为了抵消他们认为的侵权风险,在中国出售的IP售价往往会比其它地方高出很多,一些IP供应商或者干脆限制在中国大陆出售软核,这就妨碍了本地设计公司获得先进的IP来设计其产品。”
一方面,中国市场对IP有很大需求,另一方面,本地设计业还面临以上诸多问题,这一基本矛盾使得某种规范和协助IP顺利交易的机制成为必须,而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的出现正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该中心总经理陈进表示,中心设立的宗旨就是要促进本地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同时加速自主硅知识产权的开发与推广,陈进称交易中心将成为一个权威性和中立性的IP交易服务机构。“我们将创造一个更低价、快速和安全的交易平台和一个诚信的IP交易环境。同时,中心要成为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窗口,满足中国市场巨大的IP市场需求,并消灭国内 IC产品的需求量与供应量间日益扩大的差距。” 他说。
李新基认为,中国首个硅IP交易中心要获得成功,关键是能够帮助会员公司解决目前阶段遇到的一些问题,李新基称这是提供增值服务。他说:“目前IP交易市场上,用户希望得到有关IP的质量保障并提供规范服务(例如,后续IP整合上的支持、提供SoC代工生产的信息等),同时交易双方都希望降低交易的风险。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如果能在这些方面为其会员公司提供增值服务,其成功就有保障,如果只是提供一些一般的交易信息和交易场所,客户就会担心加入这样一个交易中心是否在成本上合理。我相信中心一旦获得产业链上相关方面的参与和合作,成功的几率还是很大的。”
沈磊则表示,交易中心的游戏规则必须在成员公司的相互磨合、相互协商中形成,由此交易中心才会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地方。“我预计在一年以后,交易中心的游戏规则将初步成型。我同时期待交易中心这样一个政府部门,能够按照市场机制来运行,这样中心就会有发展前途。”他这样评论道。
作者:倪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