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场上兴起一股存储卡热潮,它取代了传统的软盘,成为一种大容量的存储介质并推动着台湾读卡机行业蓬勃发展。从市场角度来看,这不过是大存储量需求引发的产品更新换代。然而几乎没有人知道,意法微电子(ST)台湾存储产品公司兼亚太地区技术营销高级经理曾大力推动了这一产品在当地市场的发展,并将大量读卡机推向市场,从而形成了这种应用时尚。
三年前,存储卡只流行于数字相机行业,主要通过USB数据传输线直接与电脑连接。存储卡的最大功能是存储数字相机拍摄的照片,因此几乎没人会购买读卡机。然而,发现了存储卡领域中的另一个商机,即将存储卡制成另一种低成本的便携式存储器件。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某些便携式存储器件,其中便携式硬盘及随身碟(MOVE Disk)可直接与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信息存储设备接口。存储卡用于存储PDA、MP3和数字相机等设备的多媒体信息,同时拥有数字相机和电脑的用户通常会使用随身碟和存储卡。然而,负责意法半导体微控制器(MCU)业务的认为,存储卡可用于电脑领域并可存储多媒体信息,而读卡机则是连接存储卡与电脑的重要设备。
为了把握便携式存储市场的商机,开始计划开发用于读卡机的微控制器。在此期间,就是否应推出该产品与老板发生了争执。他回忆道:“我花了很长时间来说服老板,读卡机是扩展存储卡应用的最佳媒介。可是当时我和老板都清楚,仅凭一根连接线便可将数字相机中的信息存储到电脑中,因此实在没有必须购买读卡机。”但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并最终说服公司实施了这一计划。为此,意法微电子公司率先开始量产用于读卡机的微控制器。
“过去两年内,我们向台湾的读卡机制造商销售了超过一万只微控制器。”说。他采取了与存储卡制造商合作的业务模式。在第一阶段中,他与台湾读卡机厂商劲永国际(股份)有限公司(PQI)合作,该公司提供从元件供应到设计、甚至EMC/EMI验证的全套支持。读卡机项目为劲永公司的上市铺平了道路。说:“我选择了这一市场,切实把握了机会,这点最令我自豪。”事实上,在意法微电子公司量产微控制器后,台湾的一些公司开始效仿,目前有二十多家公司供应用于读卡机的微控制器。不过则认为:“意法微电子公司是这一行业的领袖。”
的经历是一次工程师向商人的成功转型。存储卡领域中的关键元件通常是闪存或其它同类产品,而微控制器却甚少人关注。然而,慧眼识商机,与下游厂商一起完成产品设计,并迅速地抢占了市场份额。不过,他认为“如果没有以前在产品研发方面的实际经验,我就不会对产品如此熟悉,完全理解客户需求并实现产品设计。”
是位马来西亚籍华人,年幼时便对电子产品有着狂热的兴趣,并利用收音机等设备进行实验。“不过当时只有真空管。”他说。在校期间他通过了考试,被推荐入读台大的电子系,并在毕业前修够了所有学分,进入盛群半导体有限公司,成为一名设计工程师。不过他在该公司仅呆了半年,拿到毕业证后,他前往新加坡从事开发工作,并在Thomson公司担任固件工程师,然后进入SGS(新加坡)公司。
他的工程师生涯一直持续到1993年。在SGS(新加坡)公司的五年内,他一直开发微控制器,然后决定走向营销领域。“正是微控制器的设计工作令我必须经常接触营销领域,”他说,“如果没有业务人员与工程师的紧密协作,就不可能完成销售过程。工程师必须就产品的功能等方面与客户直接沟通,并帮助业务人员解释产品的技术问题。”正是这样,的工作与营销和分销部门越来越紧密,最后跨越了工程和分销两个领域。与客户越接近,他对营销就越感兴趣,他经常想出一些精妙的理念来刺激市场。
读卡机便是一个例子,它使微控制器部门的表现从平常到成绩菲然。与此同时,意法微电子和劲永公司之间的合作也使得读卡机在台湾持续两年热销。
的市场慧眼得益于他在多家外企和其它国家的工作经验。在加入意法微电子公司之前,他到过马来西亚、台湾和新加坡等许多亚洲国家。加入意法微电子后,他在该公司的法国半导体厂工作了三年,然后回到台湾。“在法国的三年工作经验对我来说十分宝贵,在白人社会中,一个亚洲人需要付出更多来证明他的实力。”他说。此外,在半导体公司的三年工作经验使他对IC制造更为熟悉,也加强了他的技术能力。
工程师背景以及在不同国家的工作经验使他有机会成为意法半导体EMS存储器部门的亚太技术服务部的负责人,同时他还管理台湾的EMS存储器部门。他负责向亚太地区多个国家的客户提供技术支持。尽管工作越来越忙碌,在的工作态度中并没看出太大压力。也许这与他的个性和兴趣有关。用他的话来说,在工作中面临挑战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作者:Joy Teng
谐和的本质
作者:Philip Chatting
谐和意为整体逻辑和个体的协调,二者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优美的整体。最优秀的组织才会拥有它,而其余的组织正在努力追寻它。在成功的婚姻、体育团体、军队、公司中都能够发现它的踪迹,事实上,除了孤独的人的特立独行,在其他每项人类活动中都能够发现它的存在。
几乎是所有有人聚积的组织都会缺乏向心力,而其后果就是无法达成预期的成果。即便是该人的个人能力毋庸置疑,往往也不见得能够取得成功的结果。如果哪一个组织把骆驼勾画成马的形状,我们应该怀疑这个组织的人把所有信息综合到一起的能力。
一个团队缺乏向心力的特征就是浪费精力。每个人都在非常努力地工作,但是如果他们的一部分努力是为了要克服离心力,或者是其他人的个人力量,他们即使再努力工作也是低效的。也就是说为了增强团队的力量而用心良苦地让一个能干的成员加入该团队,最后却会对达成目标产生不利的影响。一个由相对平庸的个体组成的、但却很团结的团队会比另一个由多个优秀但却个个锋芒的个体组成的团队更有生产力。
授权通常被认为是在人员管理中最最有效的方式。在团队形成向心力之前就授权实际上最容易造成团队之船的沉没,并且几乎使管理无法进行。一个团队对如何增强其实力有着共同的理解从而形成的团队向心力,以及在此基础之上所产生的共同目标和憧憬,是授权的先决条件。
要想达成一致的理解、目标和目的,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知道他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以及别人从他那里期望什么。换句话说相互信任是产生向心力的必要条件。除非是某个地方特定的社会条件先期决定了工作中"他们-与-我们"的态度,大多数员工都愿意在一个相互信任和尊重的氛围里为他们所在组织的利益而工作。相互信任来自于对他人价值的承认和接纳。开发和培养这种态度是一个经理人或是一个团队领导的重要职责,同时,减少一个组织和团队内的理解差异是他们所面临的一个较大的挑战。
没有一个可以指挥谐和的魔棒,但是如果在信任基础之上形成向心力,多数机构都会开始从中受益。随便问哪个足球教练或是商业领导,是什么使团队的表现从沉闷到不同寻常,就算他们不是用同样的话回答你,他也一定会说:当所有的部分协调一致,对事情有着共同的理解,对目标有着共同追求时,就会有奇迹产生。
本文作者Philip Chatting目前任环球资源公司(Nasdaq: GSOL)人力资源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