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2000年起,中国都有百万以上的大学生踏上社会,面对深圳、北京、上海等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云集的财富汇聚地,初出茅庐且满怀抱负的大学生们往往难以静下心来,因为高薪诱惑很容易让人偏离初衷,甚至迷失方向,本文介绍了彭宏利将近20年在微波与天线领域耕耘的故事,也许对他们踏上成功之旅有所启发。
彭宏利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波与天线专业科班出生,28岁就在中国国防无线通讯和控制领域崭露头角。经历了10年研究所科研生涯后,彭宏利加盟中兴通讯后,成功研发出我国第一部移动通信基站智能天线系统产品,是ZTE基站智能天线研发组核心成员;随后一直专注于WCDMA终端单/多天线技术、终端RF设计技术和宽带无线信道模型及其标准的研究,现为中兴通讯上海研发中心移动终端标准研究总监。从投身国防事业到热衷于新型智能天线的设计,他现在更关心的是通信基础技术的研究包括它们在生活中应用,以及这些技术的标准化实现问题,从而为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动力。作为一个一直工作在一线的资深工程师和工程项目管理者,彭宏利从一个事业性的研究所到一个商业性的研发中心的工作经历使他形成了对科研和科研管理的独到理解,他对为什么中国没有大量涌现世界顶级的电子工程师这一缺憾也有自己的看法。他的经历和想法对中国的设计工程师可能会有一定的启发。
20年专注于微波/射频和天线研究
“我1984年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毕业直读研究生,在国防研究所工作之后还是在西电攻读博士学位,从在中兴通讯的第一线研发工作追溯回去,近20年来一直都在从事微波/射频和天线的学习/研究工作。”他显得有点自豪地介绍道。彭宏利把自己的工程师生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1年到1999年在某国防工业研究所工作,第二阶段从1999年至今在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工作。在研究所时期,彭宏利曾担任一个研究室的副主任,1995年起担任了和射频天线有关的一个国家级研究项目的副总设计师,承担这一领域尖端产品和技术的独立设计工作。“那时我28岁,成为这一领域国家级专家组的成员是一件幸事,也是一种勉励。”他回忆说。
谈起自己的专业领域微波与天线,彭宏利显得特别兴奋。作为一个研究人员,他在学术上不算特别多产,不过作为一个工程师,他已经在这个领域的国际和国内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超过20篇关于天线和射频通信的论文,包括“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s”这样的杂志,其中有6篇已被SCI或EI收录到检索数据库中。加入中兴通讯以后,他个人已在智能天线和终端天线领域获得7项发明专利(其中包括一项国际发明专利)。
彭宏利介绍说,他目前正专注于移动通信系统多天线和无线信道技术研究,特别是和3G、超3G智能天线有关的技术研究工作。“微波与天线领域的研发工作需要有非常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无论是3G或4G还是未来更先进的无线通信系统,其核心问题都是以最大的效率来利用电磁频谱利用,提高通信效率始终是通信技术的中心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要对无线信道进行重新认识,通过建立更全面的通信信道模型,设计出效率更高的通信系统。”他解释说。
传统的观念认为大城市的市内建筑环境对无线通讯是一种不利的因素,与此相反,未来的通讯系统将能够识别环境的影响甚至将之加以利用来提高通信效率。目前,这项技术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它只涉及到电磁波空间利用效率的改善,还没有涉及到对环境的利用,这就要求业界不但能从时域和频域的角度去重新认识电磁波,还能从空域和其它正交域的角度去认识电磁波、构造高维的信道模型。近几年来,电磁学研究和电磁技术的新进展,使人们掌握了无线电信号新的表示方法,也使人们发现了电磁波新的传播特性和实现办法,这些认识上的进步都为未来更先进的通信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彭宏利说:“期待通过现在的研究,不仅能够用于未来高效的无线通信系统,而且还能为医学上病变组织诊断、病变组织空间信息无损提取这样的、服务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应用开辟新的前景。”
从基础研究做起走向成功
从相对封闭的研究所走出来,是彭宏利在工程生涯中的一次重要转折,他说:“在研究所的近10年时间是人生的重要时期,它为我的电子工程生涯奠定了基础。进入中兴通讯之后,我的研究领域有了新的拓展和新的挑战,这些都是年轻的科研人员梦寐以求的。”
和更加动态的商业环境相比,研究所的环境相对单一和封闭、研发的周期也更长,但从科研的角度来说这两种环境对于人才的成长各有特点、可以相互补充。“在商业公司里,你会面临更加紧迫的时间压力,而在研究所你可以相对比较从容地对一些技术问题进行反复认证以求得更深入的认识。不过,在一个商业利益驱动的科研环境下,你有更多的机会和外界交流,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工作也更有条理和计划。”彭宏利说,“另外在科研设备采购、科研资金申请等方面, 商业公司也更有效率,这些对保证项目的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那些想寻求新的环境和出路来挑战自我的工程师,彭宏利建议说:“无论你想在研究所、还是想在像IBM这样的商业公司的科研部门中有所作为,你都要首先静下心来做事、从基础(包括基础科研)开始做起,切忌好高骛远。”或许是因为切身体验,彭宏利认为研究所的环境更有利于打好这样的基础,这对于日后在商业公司的环境下应对时间压力很大的任务是非常有帮助的。
目前,中国存在这样的现象:设计工程师一旦取得一些成绩,就难以静下心来做事,他们往往被纷乱的、充满诱惑的外界所吸引而偏离了发展方向,表现在一个资深工程师在取得一定成绩之后就再也突破不了自己原有的成绩,再也找不到工程和设计上的灵感而迷失方向,彭宏利说:“外界有太多的干扰和诱惑可能是一个原因。中国工程界的一个传统是大部分资深的工程师最终都去担任行政领导职务,这就很难造就世界一流的工程技术人才。体制和传统可能是造成这种问题的另一个原因。”
所幸的是,中国的一些大型企业在科研上已经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尽管它们还没有像IBM那样有能力在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边缘领域投入巨资,但一些企业已经在为研发5年甚至更久以后的未来技术和产品进行技术积累,并且认识到技术创新对企业的作用,认识到如何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创新技术,从而维护自己的商业利益,这将为中国培育出世界一流的工程师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
管理、引导和帮助下属获得成功
在中兴通讯,彭宏利有机会带领他的研究团队,在探索最佳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同时,也在探索人和人之间的最佳交流模式。他的管理理念和对人的基本假设是:没有落后的群体。他介绍了一个对技术管理者来说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关键是你如何激发工程师们的工作和创造热情,技术管理者的目标是引导并帮助下属获得成功。” 彭宏利说,“有很多事例告诉我们,在遭遇困难时训斥一番工程师,跟你设身处地为他着想、去鼓励和帮助他克服困难相比,其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彭宏利回忆在研究所时期的管理经验后说:“研究所的管理特点可以总结为‘和谐管理’。传统上,科研单位的激励和评定机制并不是非常充分,团队之间的和谐更多依赖于经常性的面对面交流和精神上的鼓励。而在商业公司的科研机构里,这种‘和谐管理’和激励、评定机制相互结合,可以比采用单一管理模式具有更好的管理效能。”
在压力较大的商业环境下,工程师之间、工程师和项目经理之间更为人性、和谐的交流对团队在释放压力和解决困难的同时保持凝聚力,能起到物质奖励所达不到的效果。“对一个优秀的工程师来说,解决问题获得的喜悦和同事的承认有时比奖金更重要。” 彭宏利说。
=====================
彭宏利博士
中兴通讯上海研发中心
移动终端标准研究总监
拥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波与天线专业博士学位
=====================
作者: 倪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