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皇家飞利浦电子宣布其半导体部门成功地在其供应链系统中引入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应用在该公司位于台湾地区高雄制造厂及香港的亚太区分销中心之间的货物管理,并表示通过成功部署RFID技术,该公司增加了库存周转期,改善补货的前置时间,提高送货的稳定性和货仓利用率等。
RFID技术的存在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在最近几年才开始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就RFID的一些技术问题,我与飞利浦半导体亚太区识别业务部高级总监Brian Robertson进行了一些讨论。
首先,我们关注的是有关标准的问题。目前在电子标签中存在着不同的标准,具有代表性的是EPCglobal和ISO等组织推行的相关标准。Robertson认为在大多数技术中,一个标准并无法满足所有应用领域的要求,例如不同的频率允许不同的数据传输速率和读取距离。基于这种原因,飞利浦不仅积极参与EPCGlobal标准的制定工作,同时也与EPCGlobal一起共同推动将EPC UHF Class 1第二代性能规范加入到ISO的标准体系中。飞利浦半导体在支持EPCGlobal系列标准的同时,也支持ISO关于RFID的一些标准,包括ISO 15693和 ISO 18000等。
第二个是应用频率的问题。RFID不同的频率也在困扰着业界,并相应增加了配套设备的成本,然而由于不同的频率在不同的应用环境,如金属塑料制品或框架,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目前存在多种频率已成为一个事实。飞利浦在前面提及的RFID系统中采用了13.56MHz的频率。从一份统计报告上看,低频率(125到134KHz)暂时占据着应用主流,13.56MHz位居第二。“我们相信不同的应用需要不同的频率,飞利浦提供覆盖所有频段的产品,包括100-150KHz、13.56MHz、UHF以及2.45GHz。”Robertson这样阐述了飞利浦半导体的策略。
最后是如何保证信息安全性的问题,这来源于它的无线被动激活或主动激活特性。我认为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并需要认真的对待。飞利浦的策略是通过与EPCGlobal以及自动识别和移动性协会(AIM)等合作,解决信息安全的问题。“特别的是,我们在RFID芯片中实现了EPCGlobal定义的一种失效特性,使用户可以在购买商品后选择是否关闭电子标签。”Robertson解释到,“除外,我们也会采用加密办法,以确保电子标签中的信息只可以被授权的用户进行读或写操作。标准化组织正在建立的RFID电子标签加密方式对于信息保密是至关重要的。”
相对于条形码来看,成本仍然是限制RFID大量商业应用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RFID的其它优势会补偿一部分成本的压力,并首先在高附加值产品中得到广泛应用,进一步带动价格的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2004年底暂停了“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工作组”的相关工作,搁置了在2004年出台自主电子标签国家标准的计划。分析其原因,除了归口问题外,频谱划分、多方标准的平衡、应用时机是否成熟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个人认为中国的电子标签标准更要考虑到未来国际化流通的要求,因为它不同于大量消耗在国内的产品,其主流应用之一还是在国内、国际物流和商品的管理上,中国作为出口大国应该具有这样的胸怀。值得欣慰的是中国的少数商业和科研机构已开始进行电子标签的应用和试点,相信这些工作会为中国标准的产生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