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IT产业的.COM泡沫破灭以来,业界越来越认识到,以数码相机等为代表的数字消费电子产品将成为后PC时代推动半导体电子产业新一轮增长的强大助推器。
但在这个充满机会的新时代,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消费电子厂商将面临来之日本和韩国厂商的强大挑战。以数码相机为例,包括CCD/CMOS影像传感器等关键零组件和技术多年来一直掌握在日商手中,中国在数码相机零组件的研发和制造等的产业链还不成熟,同时中国的设计工程师对涉及光学、机电、电子以及嵌入式软件这样一个综合性系统的开发经验还不足。为此,包括台湾厂商在内的本地产业链上的协作和取长补短将是大陆和台湾厂商抗衡日系厂商的一个重要途径。VSPACE=12 HSPACE=12 ALT="李俊毅:结合台商在IT上的经验和大陆厂商在市场品牌上的优势,中国厂商有机会和日商抗衡">
著名数据调研公司拓??产业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03年全球数码相机的增长率将高达68.3%,出货量接近4,460万台。而中国市场的增长率更是超过82%(综合CCID和CCW的数据),出货量在120万台左右。“中国市场因中国加入WTO以及取消每年1,400万美元的进口上限,同时日商及台商看好市场纷纷扩产,市场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 拓??产业研究所研究经理李俊毅表示。
不过,无论从世界市场还是中国市场来看,数码相机目前还是日本厂商的一统天下。以索尼、奥林巴斯、富士胶卷、尼康和佳能为代表的5家日本厂商已经占据了超过80%的市场份额,在高端产品领域,日本厂商更是以其专业的传统相机设计制造经验和电子制造能力的完美结合,使竞争对手感到巨大压力。李俊毅介绍说:“长期以来日本厂商拥有CCD/CMOS影像传感器、数字光学变焦、图像处理引擎芯片等关键技术,这使得日本厂商在竞争中处于一个十分有利的位置。”
面对这一新的、巨大的机会,中国的IT厂商和传统的家电厂商也纷纷进入这个市场,并迅速在中低端市场崭露头角。以联想公司为例,联想自从2002年初开始进入数码相机领域,到2002年第三季度数据已经占有15.92%的国内市场(IDC)。“我们从2002年4月份开始数码相机的大规模量产,现在已经具备软硬件方面的开发能力。我们希望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成为国内市场上面的领导厂商。” 联想集团消费IT研发部数码相机项目经理侯双全表示。
和日本厂商不同,绝大多数中国厂商没有传统相机的设计和制造经验,他们在电子产品领域单纯的经验无法使他们迅速具备光机电合而为一的数码相机的设计和制造能力,一些最初推出的产品甚至被戏称为玩具相机。因此寻求更专业的系统设计商和国外的合作伙伴的支持成为中国厂商进入这个市场必须交的学费。侯双全认为,第三方系统设计公司提供的整体解决方案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同时也更有助于国内OEM更快的进入这个市场。
他同时指出:“为了针对中国市场消费者的特点,OEM必须和系统设计公司对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在一开始就和系统设计公司一起工作,设计出一套客户定制的整体解决方案。比如说,中国本地客户一般比较看重操作的简便性和款式的时尚,但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客户群又有不同的需求偏向,因此,客户定制设计方案也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便以较低的设计成本来覆盖不同的市场需求。”
经管中国本地厂商在数码相机领域已经不是空白,但目前厂商基本上仍然以外包组装的方式生产数码相机,本身基本上缺乏核心技术。同时提供数码相机整体设计方案的系统设计商也主要局限在中低端的产品领域,而国外的合作伙伴也不可能将主流技术转移给中国厂商。此外,中国的设计工程师在数码相机设计领域也还有相当多的东西需要消化。
ATMEL公司亚太区技术营销总监张耀强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说明了这一点,他说:“那些以IT为背景厂商的设计工程师,他们在数字系统的设计能力上不错,但数码相机却是一个典型的混合系统,数字系统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曾经有一家客户的工程师在相机闪光灯充放电线路上就化了近一个月的调试时间!而数码相机还涉及诸如自动光学变焦、光学系统设计等问题,这是一般的电子设计工程师所不熟悉的。”VSPACE=12 HSPACE=12 ALT="表2:日本主要数码相机厂商在中国的布局现况">
因此,中国厂商必须招募一大批不同领域的人才协调工作,才能很好的消化现有的参考设计并有所创新,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对此,联想的侯双全指出:“由于数码相机设计到光学系统、机电系统和电子系统以及嵌入式软件设计等多个方面,很少有厂商具备这些方面的综合优势,因此相应厂商之间的合作以及技术整合将成为趋势,这将使各家扬长避短,同时又取长补短。” [侯1]
不过,为了实现这样的共赢局面,大陆厂商可能要把其产业链的合作伙伴一直扩大到台湾地区。拓??产业研究所的李俊毅认为:“中国数码相机产业链尚未完整,而且主要厂商包括IT业者的联想、紫光或是传统相机业者包括凤凰光学以及上海海鸥等的技术层次仍不高,因此切入市场主要以品牌优势为主,切入产品的层次也主要在中低端产品。”
他同时指出,和大陆相比,台湾厂商在数码相机产业链的状况,除了CCD之外,其它关键零组件(CMOS影像传感器、影像处理IC、数字变焦光学镜头等)的制造已逐渐?i入成熟阶段。为此,李俊毅说:“台商拥有IT产业的丰富经验,而中国厂商具有大的内需市场以及品牌操作经验,两者如果可以合作,未来将会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侯双全也指出:“两岸企业有很多合作基础和合作领域。”他预期,在不久的将来,两岸厂商在数码相机的开发和制造上的合作会进一步扩大和加强。”
作者:倪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