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4月19日
南通瑞慈医院迎来了建院十五周年。「技术立足、服务制胜」的经营方针,让瑞慈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最终成为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标杆和样本。回首创业这十八个春秋,瑞慈医疗董事长方宜新为我们还原了瑞慈从无到有的历程,也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充满机遇与挑战、创新与拼搏的「缩减版」中国非公医疗发展史。
从非公医疗的第一个春天出发
「过去20年来,我认为做非公医疗有两个最好的阶段。一个是从2000年到2005年这样一个时间,有大批的热血的医疗人才投身到这个行业中。」
从一名医生起步,方宜新曾担任过大型公立医院的管理者,常年的从业资历沉淀出了他内心深处的梦想:「建一个老百姓喜欢、医生护士喜欢、政府也喜欢的医院」。而当1999年底,国务院颁布正式文件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的时候,方宜新觉得,梦想终于向他开放了大门。于是在2000年的时候,他带头创办南通瑞慈医院,成为了中国第一批投身医疗行业的创业者。

从无到有,方宜新在这个项目上花费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当2002年4月19日,南通瑞慈医院正式开业之际,人们看到的是一家规模庞大,设施完善的现代医院——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开放床位740张。这在当时的中国医疗行业引起了非常大的震动,可以说那时候全国几乎所有的卫生厅局长和大医院院长都到南通瑞慈医院来进行参观,一时间门庭若市,风光无限。

相比与别人眼中看到的「非公医疗模板」,对方宜新而言,当时的瑞慈医院更像是一块理想的热土。「当时医院离市区有十几公里,到这个医院连一条像样的道路也没有,只有拖拉机能走的机动道。」艰苦的环境无法阻止怀揣医疗梦想的人们走到一起:开业初期,南京、北京、上海乃至全国各地的一大批顶级医学专家、教授全都慕名而来,加入瑞慈医院的「梦之队」。
用坚持「撞」出来的明天
方宜新知道,来到瑞慈医院的一大批医学专家,他们的学术地位和临床科研水平是高于南通本地专家的;除了临床之外,他们更把学术、科研作为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当这些专家来到瑞慈医疗之后,出于政策上的不确定性,他们不得不面临身份上的尴尬,甚至是委屈。
「他们好多都是省级的学科带头人,在南通不能参加医学会议,不能参加学术活动。」对此,方宜新还曾给大家打气,「我们当时跟他们讲,大家要坚持,总有一天你们也会是舞台上的主角。」

坚持二字,说出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创办一家民营医院,涉及到土地、房产、消防、人员等方面,运营程度复杂至极。作为非公医疗的先行者,方宜新和他的团队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摸着石头过河。
而对于方宜新来说,创业的艰辛,并不都来源于医疗本身。因为政策的待完善,导致付出的沟通成本是较高的。另一方面,行业主流对民营医院的冷眼,也造成了从业者人心的不稳定。

直面寂寞和无奈,方宜新仍带着瑞慈砥砺前行,他说,他愿意成为中国非公医疗发展的烈士。「我们即使失败了,都要往前倒,往前砸出一个坑出来,为后面来的人而指出一条路出来。」
走在从量变到「质变」的黎明
方宜新的苦心没有白费:
■ 2014年,国家卫计委提出《关于加速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在医保、财税、投融资引导以及审批手续等方面给出详细指导意见。
■ 2015年,国务院提出《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速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促进社会办医成规模、上水平发展,加速形成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 截至2015年,我国非公立医院数量占全国医院总数的比重已超过51%,首次超过了公立医院。
……
随着《健康中国2030》实施纲要的正式发布,健康产业被上升到了国家层面,成为我国核心战略之一。瑞慈医疗集团也在2014年正式成立,构建大健康产业格局。2016年10月6日,「瑞慈医疗」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跃上更广阔的平台。如今的瑞慈医疗集团以长三角为中心,覆盖周边地区的体检、诊所、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的大医疗产业链式规模凸显。

如果说过去20来年,像方宜新这样的非公医疗人用勇气和信念,组成了下一代医疗「夜空中最亮的星」,那大健康产业一定将从国家政策的不断开放中,走出从量变到「质变」的绚丽风景。
关爱,指引未来。对陪伴中国非公医疗走过20年成长道路的GE非公医疗而言,我们所希望看到的“质变”,不只是在科研、临床,还在医院的运营管理以及各类资源的价值整合。我们期待GE医疗在资本、数字化、运营以及各个方面全面的解决方案,能够持续辅助中国非公医疗裂变出无穷可能;希望我们能将在全球领域中的优质资源引入本土产业,伴随着所有的企业家以及非公医疗同道一起共创美好的明天。
【后记】
瑞慈医疗快速发展的历程中,医哥始终相伴。借助瑞慈发展的故事,医哥看到,非公医疗领域潜力无限,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无可限量。我们很骄傲我们是这个领域的参与者、创新者和推动者之一。我们会一如既往,贡献我们的专长和努力。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113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