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EMA并未将此视为一个障碍,相反却认为这样的争论是积极而健康的。当然,回避这些跨竖井技术领域的定义问题也是可以的,但是这样便无法敏锐地洞悉技术创新对市场格局的影响,错过那些将导致重大变革的浪潮。
EMA认为,自动化便是这些浪潮中的重要一个。在自动化的海浪中漂浮着很多术语、概念或技术。例如,“数据中心自动化”、“IT流程自动化”、“运行手册(Runbook)自动化”、“服务自动化”以及EMA为内部使用而发明的“ITSM自动化”。这些术语源自于服务台、服务目录和工作流,还有CMDB(配置管理数据库)。
EMA还有一个叫做“NOC自动化”的术语。这个术语实际上是用于任何与网络运行(例如WAN优化或动态路由)相关的自动化占位符。另一些骨干技术已经问世很长时间了,比如配置管理、自动化诊断和发现等。而在数据中心内,存在着负载平衡和任务调度或工作负载自动化。
那么,你可能会问这些各式各样的自动化技术应该如何搭配在一起。一个分析自动化的简单方式是,将它们在逻辑上分成三类,即机器对机器、机器对人和人对人。当然,一些功能和产品横跨所有这三个类别。
如果把人类当做“顶”,将机器当做“底”,那么就让我们自上而下地开始。服务台工作流问世已经很多年了,其中故障工单解决方案是最容易理解的。但是,随着ITIL最佳实践的兴起,服务台(我们有时会听到“整合服务台”这个新名词)被视为自动化ITIL定义流程的中心。但是,这种做法还是以人对人为中心的。它侧重于规定人们如何一起工作,并从这种自上而下的视角引入人对机器的自动化(例如配置和发布管理、发现等)。
服务目录具有成为通过建立关系模型将所有服务组合在一起的中心的潜力,这非常像是利用CMDB中的有效的配置项(CI)类和属性建模完成的内容。今天,我们见到的最多的是通过服务目录的面向客户的自动化,其中包括自助服务配置或新员工上岗。
服务目录可能在其用于向客户交流服务选项和优化完成后端服务的流程建模功能中包括某种时间/成本和运行流程。随着服务目录与CMDB系统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这种自动化更为复杂的服务配置任务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数据中心自动化”(DCA)也是一种传统的定义。这种定义完全不是以ITIL为中心的,它有着深厚的运营以及机器对机器、机器对人的根源。任务调度、补丁管理、数据库自动化以及动态容量管理是其经典的案例。究其根本原因,自动化诊断可能也符合“数据中心自动化”。而配置/发行管理也是其支柱,但与ITSM(IT服务管理)领域的关系更密切。
IT流程自动化(ITPA)有时被认为最具改朝换代能力的技术,它是一个比“操作手册自动化”更经典、更合适的标签。与CMDB系统集成的服务目录建模一样,它具有逐渐将来自细粒度机器对机器互动的流程自动化与自上而下的、ITIL驱动的最佳实践连接起来的潜力。但是目前,大多数实际部署显然更多地局限于运营领域,在自动化机器对机器能力上具有强健的颗粒度。
总之,自动化定义的关键在于,自动化不仅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同时它还是一个无限创新的领域。而随着虚拟化基础设施与虚拟化的应用设计的结合,以及基于SOA的Web服务变为网络而不只是数据中心实体,自动化技术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根据EMA的研究,许多企业用户比以往更为积极地寻求有效的自动化水平。
而CMDB在自动化领域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CMDB将为IT系统提供一种内聚性,缺少了它,你可能只能在盲井中进行自动化,或者换句话说,你是在设法让脱轨的列车残骸实现自动化。根据2008年6月EMA对174位受访者的调查结果显示,CMDB技术中人们最关注的属性是“到流程和工作流自动化的链接”。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113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