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范围内,工业技术潮流与其他潮流的传播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共通之处,进程的差距必将带来接受方式的主动与被动之分。正如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当先进的欧洲作为“发现者”率先享用丰厚的成果时,相对落后的美洲却只能在沉寂中等待“被发现”的命运。
这不由令人联想起
时至今日,工业
上海工业自动化
而随着近些年来国内自动化产业环境的不断改善,无线技术的工业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国内的关注,相关的组织应运而生。2007年,国内一些科研院所和企业成立了中国工业无线联盟,其核心使命包括:解决工业无线技术难题,为用户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支持并参与工业无线标准化工作,为工业无线系统的鲁棒性与可靠性提供认证以及共同推动工业无线技术的产业化与市场开发。这标志着,在国内,集标准、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和应用为一体的综合力量已经形成。
另外,随着国内行业协会的服务体系日趋成熟,一系列研讨活动也相继举行,这也为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工业无线技术的研究搭建了桥梁。2008年8月,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与沈阳自动化所共同组织了首届“中国工业无线技术与应用研讨会”,在会上,各企业与科研院所进行了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而在11月举行的第十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同期,中国自动化学会仪表与装置专业委员会又举办了“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环境下的无线技术和无线网络的开发与应用研讨会”,这次盛会同样邀请到众多机构的专业人士共同参与探讨。在这种欣欣向荣的气氛中,酝酿着国内发展工业无线技术的契机。
不难发现,国外大公司与国内研究机构在无线技术的工业应用上,仍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方式。相对而言,国外大公司在工业无线领域终究发展较早,比较重视整体的工业无线产品体系及面向行业的标准化解决方案。在这方面,艾默生过程管理有限公司和Honeywell等公司已经走在了最前列,早在去年,这些公司已经向中国推出了成体系的无线工业产品和相应的解决方案,至今其无线产品还在不断扩充。
而国内的研究机构则偏重于比较灵活的以及有针对性的应用,其推广方式也是以点代面,逐步扩大范围,很多应用是从一个车间、一条生产线出发推广到全厂的。实际上,这种灵活的推广风格也正应了用户的尝试心理。而且,国内企业虽然在实力上略逊国外大公司一筹,却很乐于与国内的院校合作,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无疑弥补了企业研发实力和院校单位研发资金的双重限制,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彭瑜认为,制定我国自己的无线短程网协议,目标一定要明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开发协议的同时要重视协议开发软件和评估包的开发。要在开发无线技术工业应用的进程中,形成无线技术开发、仪表技术开发、批量生产技术开发、应用技术开发、专门领域应用开发多方面、多层次的科研和生产制造团队,合理解决团队成员的利益分配问题。
这也是因为,对于国内企业来说,需要的更多是一个事实上的、能为市场所接受的标准。要做到这一点,在制定协议时一定要从市场要求出发,有应用的需求,有实践的基础。彭瑜认为,目前一些企业的科研院所前期的工作已经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个要求。如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在鞍钢冷轧带钢退火生产线中炉辊轴
其次,当已经拥有协议之后,在开发实际示范应用时,在设计开发网络设备时,还要同时重视开发工具的设计开发,只有在统一内核的基础上才能保证今后以低成本达到完全可互操作的性能。
最后,如果协议开发得很完善,包括上述问题都解决得很好,还需要注意应用,特别是典型行业的应用,需要与应用系统方面的人员结合。根据应用的实际要求开发各种品种的无线变送器和传感器。如电动机能源管理要和电机理论和设计单位合作,与电气自动化专业单位合作。
无论如何,我们欣喜地看到,工业无线的前景,已经不完全掌握在国外大公司以及标准化组织的手中了。国内的企业和机构,已经有能力在这一领域,和别人一同展示起跑的姿态,这是值得肯定的。我们也相信,今后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内,国内也能获得主动对接的资格,进而掌握国际技术浪潮的先机。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1138号
